June 9th, 2017
|
幾個微熱的夜晚之前,我正伏案工作,六個月大的寶寶在一旁自己玩,擺弄著我“熊屋”里清出來的幾只小熊。我在稿紙上草草寫了些句子,自覺寫得太糟,就把紙揉作一團,扔了個拋物線,險險命中桌旁的廢紙簍。女兒抬起頭來,一臉安靜。她被揉紙團和扔紙團的聲音吸引了,疑惑地望著我,問道:“那是什么聲音?”于是說時遲那時快,我猛地把她從地毯上撈起來,塞進了紙簍里。她盯著我,猶豫了一秒鐘,然后哈哈傻笑起來。 我也樂了,就拍下了她摸索周圍小小地盤的樣子。反正沒法再專心,我索性把她在簍里的照片傳給了幾個朋友。果不其然,收到的回復五花八門。 典型的回應是“好可愛”或“太好笑了”。也有幾個戲罵我:“怎么能把女兒扔進廢紙簍呢!”,或是語帶尖酸地說“這得是多好的媽媽才能干出的事”。 我思索著,他們為什么作此反應呢?我們由紙簍聯想到垃圾,而垃圾是我們不要了的東西,通常又臟又臭。那稍微有點腦子的人,怎么會把最珍貴的寶寶扔進去,和沒人要的東西放在一起? 然而,我的寶寶沒有意識到這點。她不知道這個套了綠袋子的金屬容器干什么用,也沒有顏色、材質、空間和用途的概念。可能在她這個年紀,仍把這個金屬物件視為自我的延伸。她對紙簍沒有偏見。除非我能弄明白,當她玩弄著袋子、試圖搞清當前狀況的時候,她的小腦袋里在想什么。我希望我能窺視到,當她看著我日復一日觀望著的這個世界,會作何想象。 我們得知某些東西是什么,給它命名,決定它的用途——然后就習慣了這種模式和刻板印象,這當然有助于我們學習。但我們的教育卻也剝奪了自身的想象力,等于是為了理性犧牲了創造力。至少,我是如此。 我被人鞭策著“成長”,知識漸增,閱歷日豐,對此我心懷感激。但反作用就是我不再有驚奇感,徑直錯過了頓悟的轉折點。 我看著寶寶游戲,心里滿是敬畏,我羨慕她眼中的光芒,那里真切閃耀著對生活的熱情、對發現的熱愛和對一切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我正學著重新玩游戲。你們要是進了我的書房,肯定覺得那是個“兒童房”。但有何不可呢?我挺會玩的,而且我認為大家都需要多多游戲。我希望當我70歲的時候,還能和這個蹦來蹦去玩跳房子的活力小人一樣游戲作樂。 游戲與創造力息息相關,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沒理由說因為我們“長大了”,就一定得停止做游戲。 這個紙簍讓我的寶寶好奇了好一會兒。愿她永遠保持這顆好奇之心。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hp?v=581850221887997&fref=nf
June 3rd, 2017
|
最親愛的Riviane: 你已經足夠好。 別讓任何人懷疑你,特別是我。 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達到任何人的期望,譬如社會的期望,父母的期望,祖父母的期望,朋友的期望,通通不需要。你不需要滿足任何人的預期。 當你需要幫忙的時候就求助,你不必永遠堅強。 哭泣,尖叫,抱怨,發脾氣,隨你需要表達你的沮喪、憤怒和嫉妒。這樣才能騰出空間來呈納笑容、笑聲、歡樂、愛情、喜悅和希望。 不要壓抑你的情緒。讓你周圍的人聽你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告訴你「應該」還是「不應該」。 如果你不喜歡,不要強迫自己「享受當下」。 有勇氣玩一輩子,跟自己說話,給自己唱歌,和玩具交談。 如果我要求你背單詞、記乘法表,或者逼迫你補習化學以提高成績,一定要拒絕我。你死記硬背多少知識,都不如玩耍和做白日夢更有助於健康生活。 你不需要我或任何人告訴你你美麗又聰明。因為你就是如此。你已經知道了,就是這樣。 做你自己。你不屬於任何人。你不是「我的」寶貝,也不是任何人的珍寶。你就是你。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如你幸運—— 但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拒絕悲傷或憂慮。 我會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恐懼投射到你身上,試圖讓你代替我生活,並嘗試讓你避免經歷我長大時遭遇的的疼痛和苦惱。把這些恐懼還給我吧,因為你是你自己,你會以你的方式體驗生活。 有一天你可能不喜歡我,不愛和我呆在一起,也可能不同意我的意見(現在你已經能做到這點了,我很高興),你可能覺得我煩。那就告訴我,責備我,朝我大喊,摔門給我看。不管有多困難,我都希望我們能一直保持溝通,我不會讓你對我關上心門的。 對於我的所有錯誤和我答應要做但忘了的事情,我要提前道歉。我很抱歉發了脾氣,說了傷你的話。我有自己的破事要處理,我還在學習當中。你來教教我吧。 我努力不做我曾說不要成為的那種母親或妻子,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你完全有權讓我去照鏡子看看自己。 當你看到我和在Timmie爭吵時,提醒我「媽媽不要說話」,讓他喘口氣。 培養你的丈夫/伴侶,別像我一樣駁斥他/她、無休止地質問他/她。讓他/她永遠是你的靈魂伴侶吧。 你會有導師、老師。你會從別人那裡聆聽到很多智慧,受到世界各地很多的指引。其中有些會相互矛盾,有些與我的主張不同。選擇你覺得有意義的吧。你不必完全採納他們的意見,也不一定要同意我所說的話。 提煉你自己的智慧。 你不需要活得完美無瑕。去創造你自己的生活吧。 你要有使命和遠見,但不用時刻知曉你要去向何方。時不時感到迷惑也同樣有趣。 儘可能幫助別人。 你會發現很多不公的事。生活就是不公平的。也許你會成為改變世界的人。要相信你的內心之光。 善待自己,也善待動植物。 跳起來吧,單腳跳吧,蹦着走吧,跳舞吧,在草地上滾吧,翻跟斗吧。 …
June 3rd, 2017
|
這句話必須加到我「討厭的事物」列表裡,或者說的確是別對我說的話之一。 我和幾個人分享了我最近遇到的一件事,也分享了這事帶來的憂慮、焦躁和惱火。 我早該知道會遭遇海嘯般的譴責: 「你也參與決定了,怎麼這時候說『媽的』?」 「其他人可能還做不到呢,高興點兒。」 「享受當下!」 為什麼他們假設我必須「享受」當下?我更喜歡只是「活在」當下,承認我們的情緒,意識到並接受它們的存在,而不是強迫自己要「享受」當下。 然而,只要我不樂觀或不因為自己比別人強一點而心懷感激,這個社會就會皺起眉頭。就像我說的,我知道我是幸運的,但這並不能抵消我的情緒或感受。 而且,為什麼我們對同一件事只能有一種情緒呢?就不能是五味雜陳嗎?為什麼我們不能既開心又煩惱?我們對自己的言行、感受、舉止施加了諸多限制,以至於忘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但希望還是有的。也有一些人給了我慰藉: 「惱火?焦躁?這看上去很正常。」 「我在聽,我理解你為什麼有這種感覺。」 對於這些性情相投的人,我非常感激。 話是這麼說,但我無法控制別人怎麼跟我說話。說到底,他們的出發點都很好。所以我不怨他們。這可能是一個考驗,考驗我是否可以和他們的想法相契合,而不是把我的想法強加給他們。 唉。做自己吧。我現在還是很懊惱。
June 3rd, 2017
|
告訴別人你抑鬱了,你會收到無數的回應和見解。 告訴別人你懷孕了,不請自來的各種建議就會排山倒海一樣呼嘯而來——什麼東西該不該吃,什麼事情要不要做,甚至於你要不要擁有有某種感覺。 告訴別人你有初生的寶貝,建議會如海嘯一般襲來——來自朋友、父母、祖父母、親戚甚至是路上遇到的陌生人。當然,還有無所不知的家庭傭工,雖然他們只是你的雇員。 其中很多讓我想起在最糟糕的那段時間聽到的建議:“你應該心存感激。”“你不應該那麼說。”“你應該這樣感覺。” 無休無止。 寶貝出生後的第一個月我感到未曾有過的無助。我自憐自艾,缺乏自信。這感覺充斥在我的行為裏,在我的思想中,包圍了我的睡眠,剝奪了我的思想。隨便一句話或是一個無心的問題:“你能擠出多少奶?”就能將我推向質疑自己是否在做“對”的事情的邊緣。 但什麼又是“對”的呢?對你來說有用的東西未必適合我。你對那個問題的觀點不是我的觀點。 所以我的功課是,在開始做第二個月媽媽的時候學會獨立,不讓其他人的觀點影響到我的情緒。我很有可能會是這樣:不去把一些隨意的評論聽成批評或認為別人是在論斷我。如果他們真的是在批評在論斷,那麼,誰在乎啊?! 歡迎好意的建議。但是我需要對我所做的事情擁有信心。 同樣,從抑鬱症中康復和自我探索的旅程是脆弱的。不要讓別人去評判你。享受你自己的時間。 如果你要告訴我如何去照顧一個嬰兒,那麼我會建議你自己去生一個…
June 3rd, 2017
|
如果你想學習如何放棄控制,那就去照顧一個嬰兒吧。 我的女兒一個月前出生。除了要體驗激素的上下起伏、情緒的急劇變化,受攪擾的睡眠,擁有一個嬰兒還迫使我完全將自己的行為聽由別人指揮。 你根本無法控制一個嬰兒。需要人喂的時候她會哭,餓的時候她就要吃,她想醒著就一直不會睡,而當她想睡的時候即便你不停地戳她的小臉也休想把她弄醒。 計畫早被拋到九霄雲外,日程安排改了又改。多虧了丈夫的支持和我們那套在需要的時候能夠得到幫助的應急系統,我設法保留了一些約好的事情。另外,儘管處於調整到過渡階段的適應期,我們還是儘量去保留某種“品質生活”。成為一位健康快樂的母親和保持健康的婚姻對這個小麻煩鬼的幸福同樣也很重要。因此,如果修剪一次指甲能夠讓我保持頭腦清醒冷靜,我會讓別人來照顧孩子而自己去做指甲。稍微休息一下,出去赴個晚宴或者跟丈夫一起出去遛狗會讓我疲憊的身心清爽一新。 像我這樣的控制狂,圍著別人轉而不知道下一步做什麼會變得極度焦慮。該如何應對呢?不知道。 但毫無疑問,這個寶貝迫使我做出了至今為止行為上的最大改變。Timmie教我放鬆的理念,而我們的孩子會強迫我將其付諸實施。 有些事情就是會脫離我們的控制。隨它去吧。那只是一種經歷。
June 3rd, 2017
|
在一次毛筆書法課上,老師說:“放鬆你們的手腕,否則就沒辦法運轉手中的毛筆。”我抬頭看著他,明白中帶有一絲困惑地說:“我不知道我的手腕在哪裡……” 當然,我知道我的手腕在哪裡,但我不能感知它的存在,或者說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是緊張的,什麼時候又是放鬆的。我的肩膀也是一樣——我不知道它們什麼時候緊張得縮在一起,但是別人都能看出來。 過去我一直跟身體沒有連接,我不知道怎麼放鬆臀部,也不知道在練習太極的時候膝蓋是否彎曲。能量沒有流動,我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感知不到自己的頭腦和心靈。 更有害的是,我不夠敞開心扉。當然,人們可以看到我哭,看到我笑,看到我發怒,看到我喊叫,看到我憂傷的樣子。但是,我在心中築了一堵牆,誰也看不到牆裡面我私下裡真正的樣子。記得在日本工作時,一切都很順利,我仿佛活在夢中一般。一個人告訴我:你“情感上處於封閉狀態”,讓人無法真正瞭解。我推開他反擊道:“看看我有多少朋友!” 而那是在數量上,而非品質上。 我在不知不覺中把別人推開,我不讓他們看到我的傷痛,我不願意冒險用我自己的傷痛嘗試讓任何人有些許的靠近。 看,我就是那個完美的小諾,穿著西裝、踩著高跟鞋,包包和皮帶完美搭配,重要,專業,強大! 是時候來感知自己了,讓我感知到自己內在的連接,讓別人看到——忽視他們對自己的評判。 做自己。讓我先找到自己的手腕……
June 3rd, 2017
|
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個自責大師,那麼讓我看看自己能怎樣讚美自己。也許一個像我這樣內心黑暗的人只能勉強承認天上有時候會出現彩虹,即便是在北京…… 我會看自己的每個項目哪裡本可以做得更好;我會想知道參與每個專案的人是否認為我有幫助;每個專案的價位是否合理;每個項目裡的玩耍因素是否足夠有力。 但是看看所有這些我在做的項目!和銀行、MBA學生、石油集團,會計公司、分銷商、重工業……那些知名的公司,以及另外一些也許暫時在全球範圍不那麼知名,雖小但同樣有挑戰性並有趣的組織做的專案。一個朋友最近說我需要對自己少做一些批評,設定更加合理的預期。這篇博文就是想試著給自己一些榮譽。 所以至少我在做些事情。這值得一提,不僅是在責備自己沒做完各種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前提上幾秒而已。然而,是否有進步的空間與其無關——我做到的事情已經做得足夠好。 我是足夠好的母親,足夠好的妻子,足夠好的諮詢師,足夠好的魚臉創始人,足夠好的和毛絨熊熊玩耍的瘋狂女人,足夠好的希望成為創意家的,腦子裡有上百萬點子等著實施的人,足夠好的作家,足夠好的小諾…… 也許接受自己是平凡的幫助我接納了“我的平凡讓我足夠好”的概念。Donald Winnicott 會以我為豪,有一天我也會讓他為我感到自豪。 因為,就像你們知道的,我畢竟沒那麼平凡…… http://www.thebookoflife.org/good-enough-is-good-enough/ 給Rachel
August 16th, 2015
|
Feeling vulnerable at the moment. Have been feeling vulnerable for the last few months ever since I finished my thesis. Time to find some work – simply because I would like to work and satisfy my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otherwise because I would go crazy if I had to stay home and look after my little girl…
June 26th, 2015
|
在依帕內瑪的海岸後8區附近,我們放好了陽傘和沙灘椅並用大大的浴巾標注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我抱出了Proudie 和 Lurkie 讓他們享受巴西的日光浴。 我順著沙灘散步,沙滑過我的腳趾,癢癢的喚醒我的感覺。它們軟得像羽毛卻又如此有力,能夠支撐陽傘的挺立,為那些不想被曬得炭黑的人提供遮擋。 在海浪線,女人和孩子們驚恐地站在那裏等著躲避隆隆沖過沙灘的海浪。他們能夠抵擋這次衝擊走得更深遠嗎?或者等著用兩次海浪之間的漣漪相互潑水嬉戲? 孩子們在水灑在他們靈巧的身體上時歡叫著,他們高興地跳著,想要擊垮一個個海浪。又傳來一聲尖叫,但這次是吃驚的叫聲——女人們吃驚於水的冰冷,而大海的力量幾乎把她們的比基尼從胸部隆起的矽膠處脫掉。 又是一波海浪襲來,像其他那些膽小的女人一樣,我走回了沙灘。 吮了幾口椰汁,我拍了一張Timmie在書下打鼾的照片,又把Lurkie擺作枕頭枕好,閉上了眼睛。 “有時,即便你今天做的唯一一件事是呼吸也沒關係…” 翻譯:楊征
June 3rd, 2015
|
My Executive MA thesis was finally completed and submitted last week. I still feel mentally exhausted and limp. I could not even be bothered to comb my hair. But I had fun writing and research it. It’s titled “Desktop playground: Transitional objects at play for everyday creativity in the workplace.” I interviewed executives about 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