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提到過這個話題。為什麼我總是會有匱乏感——即便我已經有了很多的a成績並且很有能力?
我和一位元女性朋友就這個話題作了討論。學術研究傳遞了這樣的概念:“騙子現象(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沒有想像中那麼強)”,這個概念更容易影響到女性,讓她們從內心深處認為自己不夠好。
這讓我想起“The Flow”裡面的一段:
為了克服現代生活中的焦慮和抑鬱,每個個體必須獨立於社會環境,不再僅僅根據獎懲做出回應。要獲得這樣的獨立,人們需要學會自我獎賞,漸漸做到無視外界的批判,享受自己所做的事情並找到自己的目標。要做到這一點既比聽起來既簡單又困難:簡單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能力這麼做,而困難是因為這需要紀律和耐力堅持下去。能做到的人在任何時代都鳳毛麟角,而現代也許就更是這樣。而且,除此之外,只有在觀念上對什麼是重要的和什麼是次要的產生劇烈變化才可能超越經歷的慣性作用達到自律。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是相信未來發生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是更重要的。父母告訴孩子們,如果他們現在養成好習慣,長大以後就能過上好的生活。老師們跟學生們保證,現在的課堂學習枯燥,但這會讓他們將來受益,他們以後找工作會很容易。
也許答案在我關注的未來上:我明天能夠獲得什麼,我六個月之後是什麼樣子,我什麼時候會“成功”,我什麼時候會買一棟房子……
有挑戰性的是:改變思維,確定什麼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這麼多年來,我們趴在長輩膝上聽他們講生命中最基本和最首要的事。而當我們有一天醒過來,發現我們原來可以自行決定什麼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於是我們崩潰了,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我們開始為自己的選擇跟前輩們的不一樣而感到羞恥。
我們通過反省、自我發現、冥想,健康飲食等等發現真正的自己,通過任何可能的理由創建自己的重要事項名單。我們的大腦開始對固化其中的哲學做無聲的反叛。
當我們認為找到了治療痛苦的萬能藥和生活的答案時,我們高聲歡慶。然而,那些“我不夠好”的感覺還是粘在身上揮之不去——如果我們的答案不夠好呢?還有更好的答案嗎?我們的潛力已經得到最大化的挖掘了嗎?
然後我們深究那些積極的哲學,為我們所擁有的心存感激,專注於當下,警覺,做瑜伽,吃得更健康,睡得更早……吧啦吧啦吧啦……
這是一個僵化在我潛意識中的自我認知。也許,事實是,我真的是不夠好,否則,我會是某些國際論壇上的下一個主講人嗎?
我會繼續研究下去的。喔,其實,無所謂,去TMD!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