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 “不應該”
最近我無意中聽到這些談話:
“你不該抱怨你的工作,很多人根本沒有工作…”
“你應該享受你的孕期,很多人根本懷不上小孩…”
“你應該開心,很多人都沒有家…”
公平得很——的確,有很多人掙扎在尋找工作和組建家庭的道路上,有人苦於找不到棲身之所,有人拼命掙錢解決家庭的溫飽問題。儘管如此,仍然沒有什麼邏輯直接指向:因此你應該能夠處理好你的生活和問題。
對於一些人而言是壓力重重的事在另一些人看來也許是件蠢事。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這裡應該有些感悟:我們需要對已經擁有的心存感激。然而,如果我們發現什麼問題,也需要找到解決它的各種辦法。
我個人對“應該”和“不應該”這兩個詞比較敏感並持有偏見。我小的時候,大人告訴我應該多吃些,做這個,別做那個,但對為什麼這樣做卻從未給出過任何解釋。即便是在我熱得一身汗的時候也對我說“不應該”脫掉毛衣;即便是當我已經吃得非常撐的時候也對我說“應該”吃完盤子裡的東西。我並不理解那麼做的原因。
長大以後,我開始變得非常挑剔並對別人“應該”做這個或那個指手劃腳。我承襲了那個模式。
然而,當我經歷抑鬱症,理解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做事理由,我開始拒絕那些“應該”和“不應該”,當然,法律涉及範圍除外。
當我們聽到這些表面上的抱怨時,同理心會促使我們暫停使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嘗試去理解那些表像背後的故事。
工作太多太難處理嗎?外出太多嗎?沒有成就感嗎?
懷孕引起身體的痛楚,誘發了焦慮嗎?
是哪些其它隱匿的憂懼讓你不開心?抑鬱來襲了嗎?
這些“抱怨”是在為那像隱藏在海面下的冰山一樣的問題尋求幫助嗎?
我不認為應該有任何的“應該”或者“不應該”,至少,我們是誰?又有什麼資格告訴別人他們應該或不應該如何去感受呢?
翻譯:楊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