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year and a half ago, I wrote a post entitled “10件不要對抑鬱症病人說的事(也別對我說)”的博文。今天,這篇博文仍然收到很多的回復和評論。對此,我感謝所有讀者的關注和參與。
從大家的留言來看,很多人都在問:那麼到底應該對抑鬱症患者說些什麼呢?
我意識到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復一直都很模糊,不是讀者們期待得到的那種直接而明確的答案。我承認有些人甚至覺得我的答案對他們沒有幫助。
之所以回答諸如“我該對抑鬱症患者說什麼?”“我該怎樣幫助他們?”“如果我的朋友/母親/父親/丈夫/妻子/周圍的人不願意找心理醫生聊我該怎麼做?”等問題比較困難是因為我給出的最可能的答案是:那要看情況。
[我想起學習法律時每個案例的分析都以“因情況而定”作為開始,我們這些學生就會因為自己所需要的資訊比較模糊而感到困擾,至少在香港是這樣。我們不知道應不應該為了考試而背範題的答案。但是在大多數案例中,支持和反對的論據都建立在因不同情況而定的基礎上。]
首先,我不是一個有資質的醫生或心理諮詢師,因此我不能給出醫療方面的建議,尤其如果對方是臨床抑鬱症、焦慮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
其次,即便我是專業人士,一封電子郵件或者經大家討論的留言都不足以讓我對患者做出任何可行的判斷。因為憑我接受治療的經驗,醫生們都會問我的患病史,行為症狀。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要在提供任何建議以前著手對患者的問題和嚴重程度做出診斷。我知道有些人被誤診並得到了錯誤的藥物治療,因此延誤了身體的痊癒。
總而言之,我不認為有某種具體的程式能夠幫助所有臨床抑鬱症患者,達到一藥百治的效果。
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受到過去的經歷,成長,生活環境,文化和性格等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即便我們的抑鬱症狀很相似,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我們負面的想法會集中在各種不同的問題上,因此即便是認知行為療法也都根據個人的不同情況定制的,以免患者在略有不同的領域遭遇思想陷阱。
因此對於你具體該怎麼做我給不出什麼建議。我能做的就是分享自己的經歷,以此希望你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找到對自身或其他人有幫助的辦法。
每位病人得到的治療都應該是定制的。我們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打包治療方案來幫助自己走出掙扎。對別人起作用的辦法我們不一定用得上。
如果任何其他事情都要“依情況而定”,那麼還有幾件事是你確定要做的——無論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好起來:
-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接受你現在正面臨考驗並需要幫助這個事實。停止抗拒或者儘快走出你的這個抗拒期。呃,脫離這個時期我用了一年…
- 對你的健康恢復掌握主動權。這是你自己的身體、精神和靈魂。你有責任照顧自己,即便你將需要其他人的幫助但你首先需要有自助意識。
- 從一位合格的醫生那裏得到準確的診斷,醫生或者心理醫生都行。如果你不喜歡自己找到的第一位,那麼再找到第二位,第三位…我是試了幾次之後才找到了能夠理解我的這一位。
剩下的,就靠你去慢慢嘗試和發現了。
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我沒有對如何走出抑鬱症列出具體的實施步驟感到失望。但在之後的博文中我會分享一些真正對我有過幫助的話,讓我感到安慰的事,以及我用過的一些來勸誘自己不再否認自己得抑鬱症的事實,並真正面對和正視自己情況的辦法。
翻譯:楊征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