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hNoch.com

我仍時常有輕生的想法

|

每隔一天,要麼每天我都會糾結一次,苦苦思索我為什麼要活著。

這讓Timmie十分沮喪,也讓我的心理醫生很擔心,在我幾次嘗試自殺之後,當我從那段黑暗日子的無底洞中解脫出來時,即使我“還處於緩解階段”,但我仍然有這些“輕生的想法”(我從各個地方搜集了一些醫學術語)。正如他們所說的,這不“正常”。 然而,什麼是正常呢?僅僅是因為每個人都認為我思想上有錯,這就表示我有錯了?

哎,我非常厭惡別人對我說“別那麼想”。那我該怎麼想,像你那樣想?那麼我就成了你,而不是我自己了。 這些天,我往往帶著“我真的想死”的想法醒來。所以我上書法課,烹飪,研究新菜式,帶Bamboo散步,重新整理打掃房間來充實自己。但是,當我忙起來時,我又覺得沒有時間是屬自己的,所以我停下一切,讀起了書。可是我一旦安靜下來,我又開始想著結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我又讓自己忙碌起來——一切就這樣循環往復。 我十分疲憊。

很多次我都坐在窗臺邊,準備好向下跳,接著我開始想:我會想念我的狗狗,誰來討Timmie歡心,我再也玩不到更新版的憤怒的小鳥,我的西班牙語還不流利……我的腦袋裡充滿了所有我想做的事情。 然後我又想,“好吧,死了之後,這一切就不會再煩擾了。” 這些想法在我的腦子裡徘徊,直到最後我累得不能再思考,倒在旁邊的床上睡著了。其實我認為6樓的高度不足以讓我死去,頂多就是使我折斷脊椎,在接下來的30年裡昏迷不醒。

我設想——如果權利法案,憲法以及國際公民政治權利契約等等都規定了我們有生存的權利,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死亡的權利呢?甚至連疾病晚期的病人選擇安樂死仍備受道德倫理的爭議。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由選擇何時以及如何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如果我們不想活下去了,誰有權利阻止我們呢?老實說,我不明白為什麼人們要大肆誇張抵制自殺,為什麼我們要防止人們自殺?為什麼在一些國家,如果你嘗試自殺卻沒成功會構成一項罪名?這真的是一件消極負面的事情嗎,抑或是我們將其定義為如此? 畢竟,這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應該說,這是生命的一部分,直到這一行為終止了它。

大家告訴我,如果我死了會很可惜,我還可以做許多事情。是的,如果我活的時間夠長,我也許能夠在某一方面對世界產生影響,讓世界變得和平。然後呢?如果我沒有達成這個夢想,必定另有其人能夠做到。在這個偌大的世界裡,我並不是那麼重要。

還有,他們都說如果我離開了,這些愛我的人會很傷心,想念我。呃,等等……那麼我必須為了讓這些人開心而活著,我必須為了讓這些人不受消極情緒影響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那我呢?這似乎與我博客中所寫到的做自己,不需要迎合任何人,把自己的興趣和情緒放在首位,這樣才能照顧好自己相違背。 這有點兒不公平,我們想讓某人活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承受失去他們和想念他們的痛苦,假設他們在死後可以生活在另一個世界,那麼也許他們死了會更“開心”。 這讓我感到很疑惑。我不知道答案,也不準備給出答案。這只是我的默想。

但是今天是個大晴天,我的狗狗好可愛,它之前圍著咖啡桌搶堅果,剛剛才停下來,我一邊小口地呷著茶,一邊寫著這篇文章,所以讓我們暫時把這些拋在腦後吧。

about Noch Noch

Enoch Li, (pen name: Noch Noch) was born and raised in Hong Kong and Australia. She has also studied / worked / lived in the US, France, UK, Japan, The Netherlands, China, and has travelled to more than 40 countries. She loves travelling and her curiosity in foreign cultures and languages has led her to enjoy her life as an international executive in the banking & finance industry. However, she was forced to take time off work in 2010 due to her illnesses and after spending time in recovery, cooking, practising Chinese calligraphy, reading and writing – in short, learning to take care of herself and letting out the residual work stress, she has transitioned into a Social Entrepreneur and founded BEARAPY to help corporates make workplaces mentally healthy, and support executives to become more resil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