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看了8月份出版的《嘉人》雜志。有一塊內容采訪了一些名人,問他們是怎麽應對”自身壓力”或者”外界壓力”的。這讓我突然想到了在漢語中,”壓力”翻譯成英語,可翻成”stress”和”pressure”。確實,我們許多人常把”stress”和”pressure”替換,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卻不贊同,也許這只是一個關于語義的問題,可是這兩個詞義之間的小小區別讓我很頭大。
看了這些名人的回答,我最能和章子怡産生共鳴。她說:”我所擁有的一切,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來源于壓力。”這也許和世界上的其他很多人一樣,我們在壓力下成長起來。湯姆克魯斯說:”我連實現我所有想法的時間都沒有,我還怎麽有時間去思考壓力呢?”我也沒有時間去想我處于什麽樣的壓力之下,因爲我也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忙。
也許我應該在幾個月之前就被擊垮了,但是我仍然慶幸自己有著一些小壓力。如果沒有時間的壓力,沒有敦促我的壓力,我就會變得懶惰,懶散,失去動力。一旦我想要達到某個目的或目標,這就會産生動力讓我奮力衝擊自己的目標。我是個好勝的人。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天生的,他們都說白羊座的人,尤其是屬雞的白羊座的人好勝心特別強,他們總希望自己成爲領導,別人都聽他們的。又或者這種性格是後天形成的,我從小在一個競爭意識很強的教育氛圍中成長,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目標,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被別人甩在後面。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開始,也許跟我的天性也有關系,我就習慣于競爭和不斷追逐自己的目標。許多壓力就在追逐目標,達到目標,超越同齡人,讓自己的身體和腦袋不斷充電中産生。我這個人努力起來就會拼命,我喜歡壓力,我甚至給自己制造壓力,不斷超越自己的極限。
無論如何,有時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壓力會很有益,它可以促使人不斷朝著目標前進,可是過度的外界壓力就會對身體和思想有害。
如果說自己施加的壓力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那麽外界的壓力就毫無疑問的會産生負面影響。
外界的壓力會在我們感到一些情況或者自己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的時候産生。我們的能力已不足以去應付自己給自己施加的巨大壓力了,因此,外界的壓力就這樣産生了。
我們必須面對的情況已經超出了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了,這聽上去讓人多麽的惶恐啊。我們就會把自己想象成超人,至少想象成像我這種競爭意識很強的人。我們很自豪,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會被打敗,也不願意承認我們無法完成面前的挑戰。漸漸的,我們是那麽的沮喪和懊惱,有些人甚至會絕望,放棄。還有一些人,他們會小心翼翼的努力著,直到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可以挑戰我們的極限,讓我們在追逐目標的道路上更舒適地走下去,但是,這是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而外界的壓力是當自己施加的壓力變得讓人承受不了,但我們卻仍不想放棄而演變成的。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承受著外界的壓力,並且我們不斷地說服自己這是我們爲自己施加的壓力,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成功。歸根結底,想要打敗我們的事物終會使我們強大,不是嗎?
這句話並不總是正確的。外界的壓力並沒有打敗我(就算是自找的),它間接地讓我變得強大,如今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縱使它曾經確實重重地打擊了我。
那麽,到底要如何區分”自身的壓力”和”外界的壓力”呢?
這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自我意識。我們有必要了解自己當前的能力範圍。然後,我們應該估摸自己如果采用合理的手段所能達到的極限。也許我在一個多小時內能學習到很多知識,一個多小時內完成一份提案,一個小時內能練習好幾次高爾夫的揮杆法……一旦我們置身于”挑戰一小時的極限”中,這是我的叫法,外界壓力就開始占據了支配地位。如果我們還繼續在這件事傾注第2,3,4……個小時,我們正逐漸讓自己承受了過度的壓力。外界壓力出現了,這對人並無益處,因爲它還在不斷增長,僞裝著,趁你不知不覺的時候,慢慢積累。
除了自我意識以外,我們還要懂得”放棄”。多年以前,我讀過《金融時報》上一個專欄作家的一片文章。我已經忘了她的名字了,但是她寫的有一句話非常深刻,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放棄不是軟弱的表現,有的時候,放棄比沒有意義的堅持更加行之有效。”這在我的心裏就打起了問號:可是這違背了我接受的教育,學校和宗教給我們制定的道德底線啊!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著”一定要堅持到底,絕不放棄”這樣的觀念。許許多多的人都是因爲有了堅強的毅力而獲得成功,中國寓言裏也說道,有一個老人爲了在他家和小鎮之間騰出一條路來,一點點地把他家門前的山移開了……
在那篇文章中,那個作家也解釋說這聽上去似乎很矛盾。我也很同意她:在我們25歲之前,屢敗屢戰並沒有關系。這可以鍛煉我們的性格。我們通過不斷地克服”弱點”,使它們逐漸最小化。可當我們變得成熟了,我們應該坦然接受我們性格上的弱點,而不是浪費時間去克服它們,然後我們應該集中力量,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換一句話說,我們應該知道何時”放棄”。類似地,我們應該知道何時停止給自己施壓,免得這種壓力演變成了外界的壓力。
這確實有著微妙的差別,有的時候也不一定准確。但是這兩種壓力確實應該被區分開來。外界的壓力始終不能成爲我們生活的重心。但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麽我們也根本沒有必要去解決壓力了。沒有了外界壓力,世界上那麽多的病痛,身體上的或心理上的,很可能都會消失,因爲它們少了外界壓力–最主要的病因。
這才是一個理想中的世界,不是麽?
(翻譯:贾冬玲)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