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編輯自最初發表在《慈善家》上的原稿)
我們幾乎擁有一切。但我們還是有些迷失並被周圍的一切所淹沒。請允許我以一個生長於香港,在北京居住者的視角來談論一下“80後”,也就是出生於1980年以後很巧合地與西方“Y世代”有重合的年輕人。
很多人將某種品質加載在我們這個群體身上,並且幾乎使用“80後”這個術語將其作為一個根據,一個藉口,一個理由,甚至一個趨勢。當人們使用這個詞的時候,裏面夾雜了一些惡意態度,好像我們不值得,或者不夠好——至於為什麼,我不確定。
稱我們“那些80後年青人”的可能是說我們中間那些出生在富裕家庭中的人,而在大陸是指那些獨生子女,那些只知道聚會和玩樂、追逐最新時尚、沒有責任感、沒有職業規劃沒有團隊精神…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們。有些人被批評為不知道怎樣與別人恰當地交流,因為我們只知道對僕人和司機發號施令,被我們的僕人尊稱為“小主人”。
但我們出生在80年代並且在一個經濟發達的世界中長大,經歷繁榮的創新科技和地產泡沫並不是我們的錯。你能責怪我們的父母有錢可以送我們出國學習嗎?你能責怪我們畢業後不用工作嗎?我們生下來就有舒適時尚的生活,並因此很難想像得出父母和祖父母如何要到兩家工廠工作並自己做鞋——我們是從淘寶網買鞋的。
我們努力,我們的確努力了。我們中的一些人努力要做些什麼。我們在自己從事的金融、法律以及那些有前途的企業做管理,所以在一座摩天大樓中做完12個小時的苦力以後,我們配給自己買路易威登的包或者是萬寶龍鋼筆。我們還嘗試自己創業,自己做品牌設計,而不去依靠父母——只希望他們停止干涉我們的生活,停止提供我們用他們的私人飛機。
但我們要成為什麼需要時間去破解。我們不確定知道自己是誰,我們來做什麼,我們要去哪里——事實上和表面上都不知道。畢竟,我們中年紀最大的也只有三十多歲。
我們困惑。
每天的每一分鐘我們身邊都有很多新的可及事件發生,同時,網路、社交媒體、博客以及蘋果手機應用等等都會讓我們感覺到新的資訊在周圍爆炸式發生。我們想嘗試所有事情,參與所有事情,但是卻因為選擇太多而無從選擇。更何況我們希望在自己的年齡群體中比較酷,而不是太脫節。
這讓人興奮,這被稱為“生活”,那麼多新的東西可以嘗試,新的人可以遇到,但是也很難長期專注在這些事情上。我們喜歡全職工作但是很快會覺得無聊,想要去周遊世界或者做出比這更好的選擇——取消這個計畫——以對環境破壞或者貧困、愛滋病甚至反戰為由。我們關心孤兒和大熊貓。我們甚至組織自己的慈善晚餐來為農民工學校或者醫院籌集資金。我們並非不關注政治,但是YouTube或者TuDou視頻網站會更好玩。
我們喜歡聚會喜歡和朋友們一起開心,整晚出去跳舞就好像沒人在看一樣。這是我們表達獨立的方式,尤其是當沒人會記得的時候。因為,他們也沉醉在酒精和——希望沒有——毒品中。但是,有人知道我們內心多孤獨嗎?即便是被所有這些人圍在其中。有人理解我們嗎?成長中我們從沒有很多朋友,沒有兄弟姐妹,只是和任何在那段時間進入我們生活的人在一起玩樂。業餘時間用來學習和參加課外活動以便應對這個我們長大後充滿競爭的的世界。
我們需要責任,的確需要。但是沒有人給我們足夠的信任讓我們承擔責任。我們想要表達我們的意見並為我們的權利抗爭,但是你們認為我們只是在通過微不足道的事情製造日後的慘敗局面。你們想我們怎樣證明自己呢?與眾不同讓人覺得很奇怪但是如果我們照別人的方式做我們就會被譏諷為沒有性格。社會給我們混雜的信號,我們怎樣才能少一些困惑?
當我們搖搖欲墜需要抗抑鬱藥物時不要笑。為什麼我們需要抑鬱?你問——需要原因嗎?我答。
這就是我們。別試圖理解我們或者再加更多的標籤在我們身上。我們會儘快成功的。不管這個成功是什麼。讓我們做自己,無論是不是80後。
翻譯:楊征
Comments are closed.